马超“擒斩”的三员大将:有的已死两三年,有的三年后又复活了?_马腾_曹操_父亲
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0:58    点击次数:161

好书我来评:马腾与马超的悲剧命运

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在某些地方颠倒了历史的顺序,特别是在马腾之死和马超起兵的事情上,这一改动让我们误以为马超是一位忠孝两全的英雄。为了让马超的“孝行”更有力度,罗贯中编排了一件他自愿促成父亲赴死的事——马腾不愿去京城送死,而马超却竭力劝说,最后导致了马家二百余口的冤屈。回想此事,马超自责不已,捶胸吐血。

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刘备与马腾共同参与了“衣带诏”事件,曹操得到了他们“谋反”的证据,指令密探进入董承卧房,搜出衣带诏和义状:“操看了,笑曰:‘鼠辈安敢如此!’” 其中签名的“鼠辈”有七位,其中包括车骑将军董承、工部侍郎王子服、长水校尉种辑、议郎吴硕等人,西凉太守马腾也在其中,刘备则在马腾的名字旁签上了“左将军刘备”。

这一“义状签名”的铁证如山,意味着一场滔天的阴谋,董承等人被曹操处决后,接下来自然是马腾与刘备的死期。曹操命令程昱说:“董承等虽诛,尚有马腾、刘备亦在此数,不可不除。”程昱建议用书信安抚马腾,诱其入京,以图不轨。

展开剩余75%

衣带诏事发的建安五年春正月,曹操和程昱密谋诱使马腾进入京城,但这一计划直到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后才得以实施,而此时的马腾已经识破了曹操的险恶用心。作为一位枭雄,马腾岂能不察觉曹操的用心?然而,马超却以“逆命”的大帽子压迫父亲:“若不往,彼必以‘逆命’责我矣。”马超劝父亲赴死,想借此改变局势,似乎把自己的野心和父亲的死联系在一起。

马超的劝说充满了荒谬之处,若不听曹操之命便是“逆命”,但奉衣带诏要反叛曹操,那又如何解释?马超的行为让人不禁怀疑他的真正动机,他的目的并非单纯的孝心,而是希望借父亲的死达到自己的权力野心。马腾虽然识破了曹操的图谋,但最终未能逃脱命运的安排。

马超的主张不止于此,他甚至大言不惭地说:“儿愿尽起西凉之兵,随父亲杀入许昌,为天下除害。”看似忠诚,实则野心勃勃,马超将父亲视作棋子,意图借用西凉之兵进入京城,甚至想以“里应外合”的方式对抗曹操。然而,这个计划显然存在致命的漏洞——曹操已经通过“衣带诏”逐步肃清了所有的敌人,如何能放过马腾这一送上门的“目标”?

在《三国演义》的叙述中,马超被描绘成一个忠孝两全的英雄,但如果我们依据正史《三国志》及《后汉书》来分析,事情的真相则完全不同。马腾并未参与衣带诏密谋,更未在建安四年签署“义状”,当时他正与韩遂争夺西凉的地盘,局势复杂,根本不可能和曹操密谋。曹操在劝和时派出司隶校尉钟繇,双方通过和解协议才得以暂时停战。因此,马腾被召入京城并不是马超的怂恿,而是曹操为了除掉潜在的威胁才采取的行动。

马超的动机显然更加复杂。作为西凉的庶长子,他深知若要继承父业,必须除掉父亲的嫡长子以及正妻,才有机会彻底掌控西凉马家。然而,这样的行为,既违背了人伦,也为马腾和整个家族带来了灾难。

马腾的死并非马超的孝心所致,而是曹操策划已久的结果。建安十六年,曹操成功消灭了马超和韩遂的联合军,马腾最终被诛杀,并且三族被满门抄斩。无论在《三国演义》还是《三国志》中,马超的结局都让人感到惋惜。他不仅未能成为英雄,反而被历史记作“常败将军”,即使有些历史记载为他虚构了数场战斗,他的实际战绩却远远不如罗贯中笔下的豪杰。

马超的悲剧不仅是其个人命运的体现,也映射出他性格中的致命缺陷——急功近利、缺乏远见。他想利用曹操、张鲁等势力为自己谋取权力,却最终无一例外地失败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马超的名声甚至不及吕布,反而更像一个“后有马超”的存在。正如《三国志》对他的评价:“马超阻戎负勇,以覆其族,惜哉!能因穷致泰,不犹愈乎!”他的悲剧归根结底是命运的安排,抑或说,正是他过于急功近利,导致了家族的覆灭。

因此,“金吕布银马超”和“前有吕布后有马超”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:吕布因背叛义父而成了历史的笑柄,而马超也因害死亲父,成为了历史上一个无法洗白的悲剧人物。

发布于:天津市